我只想读个学位,导师却跟我谈真爱和人品?
等你点蓝字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
导读
在七月到九月间,我陆续打扰了十几位教授/博导,涉及的专业有宪法、行政法、法理、国际法,问了同一个问题:“在申请制下,您对博士生的期许是什么?或者说,您最看重的条件是什么?”有些同学只是想读个学位,但敬爱的导师们希望你有真爱,有资质,有端正的人品,有强大的内心。
Phd. Candidate
我只想读个学位,
导师却跟我谈真爱和人品?
李鸻
应该说,申请-考核制之下,博士生导师比以前有更大的选择权。那么,作为申请人,你需要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优点,导师才会选择你?是不是只要勤奋努力爱学习就够了?
一、有真爱
老师们最大的共识是,博士生要真爱学术。
为什么要有真爱?读博“不能许诺荣华富贵,无法兑现升官晋爵。”唯有真爱,才能坚持。如果你只把博士当作一个学位来读,当做一个职业的敲门砖来生产,可能永远也无法体验:研读经典文献,与智者超越时空对话的那种愉悦;发现精致的理论框架,豁然开朗的那种欢欣鼓舞。
写过博士论文的都知道,写的时候有多煎熬。“只有当你觉得不做学问的痛苦大于做学问的痛苦,你才有必要来做学术。”只有真爱,才能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,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,守得云开见月明。
二、有资质
受过基本的学术训练,有基本的学术素养,是可造之材。
受过基本的学术训练,是指具备检索和整理文献的能力,能运用法学的研究方法,从法学的视角去分析现实问题,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能使用法言法语,逻辑严谨。
有基本的学术素养,是指对本学科的经典文献有广泛的阅读,对本学科的主流学者有基本的了解,对本学科的热点问题有初步的把握。
读博士是让你来做学术研究的,需要你是可造之材,而不需要考试型选手。在这一点上,申请制比考试有优势,考试更多的还是考察对相关知识、理论的掌握,申请制下通过提交材料可以更为全面地展示申请人的学术潜力。
三、有端正的人品
人品端正,踏实,配合度高,信任导师。
人品端正是第一位的,学术不端是多恐怖的事。
踏实、配合度高,信任导师。如果不是跟自己的硕导读博,可能还有跟导师磨合的过程。磨合的前提是,即使对导师的安排不是很理解,也要执行,也就是配合度要高。现在招生名额都很稀缺,导师对学生也是很珍惜的。所以,信任导师,亦步亦趋地跟着导师做学术训练,包括完成导师布置的一些学术研究之外的任务,也是必须的。比如,办会,写课题,写申报书等等。如果你有志做研究,这些都是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绕不过去的。
四、有强大的内心
有强大的内心,才能对抗所有的打击。
“即使是女生,也要柔中有刚,要有足够的抗打击能力!”今年申请入学的已经以九零后的同学为主了,大家多半是顺风顺水,走到硕士毕业的。可以预见的是,在读博士的过程中,会经常面对挫折和打击。比如,好不容易拿到一个CSSCI杂志的用稿通知,还没发出来,然后C刊年底例行更新,这个杂志不是C刊了。小概率事件(22种只换掉了一种),一旦遇到就是100%。跟这个相比,你论文某一部分的思路被导师否定,那都不是个事儿!
后话
九月初写了一篇博士入学申请制之申请材料(快醒醒,2018年博士生入学申请开始了!),归纳了北大、清华、人民大学、上海交大、吉林大学五所法学院博士入学申请-考核制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,以及准备材料大概需要的时间。此后陆续有一些相熟的硕士生跟我交流了关于读博的一些想法。
本文起意较早,种种原因,成文略晚。成文的过程中,对老师们的答案有我个人的解读和提炼,因此,恕我不能披露各位老师的名字。文中所有讹误,皆归于作者。
相关文章链接
扫码关注 咸鱼法学